新华社福州10月2日电(记者周义)10月1日,由福建福州开往广东广州南的G1609次高铁列车飞驰在东南沿海,车厢内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也悄然开启。
闽剧演员郑爱萍衣袂飘飘,首先在车厢一隅排演经典选段。只见她指尖微拢,随着二胡的韵律在身前徐徐画了道弧,脚步轻移,唱腔骤起,将三坊七巷的古韵、石鼓名山的秀美,以及鱼丸、纸伞、牛角梳等福州特色娓娓道来。
片刻,掌声响起城中投资,旅客满是好奇与赞叹。“我小时候也听过闽剧,今天看演员在车厢里这么一演,有很多与现代生活融合的内容,觉得特别亲切。”56岁的乘客许进说。
而车厢另一侧,工艺美术大师刘文伯凝神于方寸之间的创作。他右手紧握刻刀,左手拇指抵住石料边缘。刀锋轻触石面,随即腕部发力,石粉簌簌落下。他运刀时疾时徐,眼神专注地追随着每一道刻痕的走向。不一会儿,一道道精准的线条便在石上诞生。
“在0.5毫米的深度中,山水画渐次浮现,这叫‘薄意’技法。”他边刻边向围观的旅客讲解。
福州有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寿山石雕便是其一。它以当地特有的寿山石为材料城中投资,通过巧妙的雕刻展现人物、山水等题材。如今,这项传统技艺正融入现代生活,匠人们将茶器、文房雅玩甚至时尚饰品的元素融入石雕中,让古老石刻走进日常。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传统技艺不能‘厚古薄今’,艺术家不能埋头于历史题材的创作,也要抬头看看生活,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刻录进作品之中。”刘文伯说。
车厢中央,茉莉花茶的清香在空气中氤氲,丝丝缕缕,沁人心脾。福州市茉莉花茶窨制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子健将一系列传统制茶工具在车厢里铺陈开来,搪瓷盆、竹筛、簸箕依次排开,瞬间把车厢一角变成了移动的制茶工坊。他双手熟练地筛拣着茉莉花苞,向围观的旅客演示着茉莉花茶窨制工艺的核心环节。
“茶与花的每一次相遇都需要精心调配。”他边操作边讲解,手指轻快地在一层茶和一层茉莉花间交替铺洒,“即用一层花、一层茶重重叠叠,充分拌匀、通氧,让茶能够吸收新鲜的花香,这需要经过60多个日夜,200多道工序。”
说完,张子健将沸水冲入青瓷盖碗。刹那,茶叶舒展,一股清冽的茉莉芬芳瞬间升腾,整个车厢如同花开正盛的花园。
“这香气太迷人了。”品茶后的外国游客艾玛和安德雷深深回味,他们用不太熟悉的中文说道:“好喝。”
作为茉莉花茶的传统产区,福州市茉莉花茶窨制工艺已入选第一批《福建省省级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这项古老的技艺正通过生动鲜活的展示方式,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赢得越来越多年轻旅客的青睐与认可。
今年国庆假期,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预计发送旅客1498.2万人次。借助高铁的流动性,铁路部门在部分车站、列车上搭建了闽剧、石雕、漆扇等多种非遗文化展示平台。
“高铁风驰电掣城中投资,将非遗的“种子”撒向更远的山河。”G1609次高铁列车长胥晓宁说,而这些“种子”也将“生根发芽”,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驰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